最近西贝公众号发了几篇文章,本意是想挽回声誉,所以这些文章和平时的不一样,肯定用心写了。
写的怎么样呢?
9 月 23 日,他们写了毛毛的故事。
7 岁的毛毛怕再也吃不到西贝,就去店里抱店员大腿。然后家里人准许他吃了。
他妈妈的意思是,孩子从 2 岁就吃西贝,5 年来从没出现过任何食安问题,所以自己也该信任西贝。
故事很饱满。但网友的质疑是:
要是趴地上抱大腿倒还好说,如果吃了多年的毛毛不长个,是不是吃的食物有问题?
9 月 24 日,他们写了好几个员工的故事。
一位员工看到有两人为支持西贝特意点了 600 多的菜,之后她也效仿了一下,去其他西贝店里花钱应援。
视频里有这位来西贝半年的新员工的付款单,至少两笔都是 290 元。
故事也写出了温暖的传续。但网友的质疑是:
如果 2 个人要花 600 才吃饱,那菜是不是也太贵了?
往前,9 月 21 日,他们写了好几个顾客的事。
一位爷爷说,他们三代人都是吃西贝的,自己女儿更是吃它长大的。
网友算了算,不对啊,西贝莜面村在北京持续经营 23 年,02 年出生的女儿到现在 23 岁,还生二胎,是不是时间太紧了。
一开始我的感觉和网友一样,但后来想想,老人可能把带着童年的女儿去吃西贝,当做从出生就吃了,那这个故事看上去问题不是很大。
但接下去一个比一个绝。
大哥说我不吃饭,就爱给西贝冲 1000 元。
网友笑了笑,大哥您存的钱不够前面两顾客吃第二顿的。
一小伙子说要和西贝同生死。
我不是很懂,一名消费者为啥要和一家企业同生死呢。难道等负面舆情过了,还要西贝与他苟富贵?
那天,他们点了 600 多的菜,并相信真相大白后,西贝会好起来。
等等,这个俩人花 600 的故事是不是有些熟悉,可一会儿是康某某说的,一会儿是另一门店里侯某某说的。
也许这是新的俩人了。
如果说这是餐饮界的意林体,倒是对意林和西贝都不熟悉。
意林体是一种过度抬高他人、贬低自己的文风,这次西贝的文案恰恰相反。
所以应该叫西贝体。
毕竟这种顾客感恩戴德式的文案在全球都独树一帜了,看来每年 600 万元的咨询费花的不冤。
上面的故事还无法完全概括西贝文章里的全貌,还有许多迷惑细节。
比如,一位老顾客在大热天特意送来两个西瓜。
一个孩子来西贝要了很多贴纸,他要发给他的同学,让同学也来吃,就是要更多人来支持西贝。
有个小朋友一进来就说"我听见网上有人骂西贝,专门来西贝吃饭"。
还有一个小孩子写暑假美食的做法,结果里面全是西贝的东西,想想也不可能吧。
夏天放暑假的孩子,能吃的很多,她的美食宇宙怎么全是西贝呢?
更绝的是,动不动就强调西贝不行的话,别的菜更不行了,这里贬低同行意味都溢出屏幕了。
事实上,危机中的企业可以嘴硬,但最好不要拉踩。
除了正文有笑料外,评论区也有活跃人物。
她叫琪琪,有时候是员工,有时候又是顾客。
身兼多职的她一直很忙。
有一天,她说了一个外国人义无反顾充值 500 以示支持的故事。
为啥要有外国元素呢?
因为西贝之前就反复宣传,任正非 20 年前花美元在内蒙村庄请人跳舞的经历。
这经历真实存在吗,那时候在小村庄也得花美元吗?
不管了,可能是看到了她的辛苦,可能看到她对西贝管理哲学的传承,疑似贾总的妹妹点赞了,说琪琪的分享有力量。
但网友坐不住了,你们的文字不会是思考的结晶吧,那真是吃西贝吃的。
这不算最犀利的。
还有一个吐槽,一语三关说道:
"门店做的可能不是真的菜,但公关确实做的是真的菜。"
说到这里,我会想起《食神》里这样一幕。
落魄的食神斯蒂芬周靠爆浆撒尿牛丸东山再起,因为撒尿牛丸治好了厌食症,为此电视台来采访,还发现其他奇效:
一个明显成年人的顾客说吃了变聪明,考试都是 100 分;
一个瘦小伙说变高变壮了;
莫文蔚演的丑女主说变漂亮了。
不可否认爆浆撒尿牛丸好吃又好玩,但明眼人都知道,吃这个改变不了智商。
其实里面的路人是托儿,是斯蒂芬周的同事。
这些年反复看这部电影,我一直在想,撒尿牛丸治好厌食症的噱头,是不是也是周让枪手写的广告。
也许都是真的,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像西贝宇宙里的故事。
只能说做餐饮确实不容易,一有点风吹草动,口碑就受影响。
但既然做了餐饮就别太悲观,如果你对产品有信心,那危机后自然会有转机。
就是别把广告做得那么离谱,因为任何时代的消费者都有思考力。
双悦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